【导语】华东地区作为大豆压榨产能TOP2区域,地区内企业大豆仓储能力日益加强,凭借着长三角区域优势和便利的交通运输网,华东地区在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粮油市场供应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华东大区仓储能力日益加强
由于原料进口依赖度较高,中国大豆压榨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港口附近,产能集中度较高,这也与国内下游养殖产能分布相契合。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大豆压榨设计年产能为18402万吨,相比2022年年产能提高2.85%。产能集团化、规模化程度较高,集团性质的大豆压榨企业,在生产规模、原料采购及其他方面都表现出明显优势,对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从大区划分来看,华东地区(江苏、浙江、上海)产能仅次于华南地区列位第二,卓创资讯监测该区域内的14家重点大豆压榨企业,大豆压榨年产能达2952万吨,2023年豆粕供应量达1631.31万吨,占比全国21.80%。进入2024年,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及市场需求变动,中国大豆压榨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升级,未来产能扩张将延续低速增长势头。
庞大的压榨产能也成就了华东地区的庞大仓储能力,根据卓创资讯对华东区域的14家重点大豆压榨企业调研统计,截至2023年,油厂原料仓容总量达到196.4万吨量级,是国内大豆压榨行业仓储能力最强的地区,承载着该区域的原料储存、粮食中转集散等功能。为了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基,2024年4月,中粮集团旗下中粮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新建15万吨筒仓项目奠基开工,项目建成后,公司的总仓容将达到72万吨,华东地区总仓容也将突破200万吨量级,这标志着大豆压榨行业仓储中转能力及保障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货源流出覆盖面大 物流运输多元化发展
华东地区所处的位置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一方面它南临东海,东濒黄海,港口码头分布密集,在原料进口运输上十分便利。此外它北靠长江,便利的内河运输优势,使得区域货物流转呈现汽运及船运多元化布局。从货源流向角度来看,华东地区大豆压榨产能庞大,属于产销一体区域,得益于自身强大的供应能力,外部货源基本不会流入,部分供应流向内陆地区。根据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华东地区(江苏、浙江、上海)2023年饲料总产量约2305.8万吨,占比全国7.64%,其中区域内猪料产量占比33.36%,肉禽料产量占比26.79%,蛋禽料产量占比13.73%。从豆粕消费结构来看,区域内豆粕自用量占比30%-40%,流出量占比55%-60%。
从物流运输角度来看,汽运覆盖的货源流出地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山西及华北部分区域等地,华东到山东方向汽运费用在30-50元/吨,华东到河南方向汽运费用在100-120元/吨。船运覆盖的货源流出地主要集中在安徽、两湖、江西、川渝等地区,散货船运费用在20-40元/吨不等。

随着华东区地区仓储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自身市场及区域货源辐射半径内的供应能力也随之增强,传导至豆粕价格上,有利于区域价差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无论从仓储还是物流角度来看,华东地区凭借着长三角区域优势和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联通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带动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在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粮油市场供应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